新闻中心
News
寒冰淬火:黑土地走出的“追风少年”
高亭宇的速滑之路始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——这个被誉为“中国冬奥冠军摇篮”的北方小城,2008年冬天,11岁的他在学校浇注的简易冰场上第一次穿上冰刀,那种“像鸟儿挣脱束缚”的自由感让他瞬间着迷,启蒙教练张振海回忆:“别的孩子滑两圈就喊冷,只有他能在零下30度的天气里练到睫毛结冰,那时我就知道,这孩子心里有团火。”
这团火燃烧了整整十七年,2018年平昌冬奥会,21岁的高亭宇初登奥运舞台即夺得500米铜牌,实现中国男子速滑冬奥奖牌“零的突破”,然而混合采访区里,这个东北小伙却对着镜头深深鞠躬:“对不起,没让国旗升到最高处。”这句带着哭腔的道歉,让无数体育爱好者记住了这个倔强的年轻人。
科技赋能:国家系统支撑突破极限
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周期开启,高亭宇的命运与国家冰雪运动发展轨迹紧密交织,在体育总局“弯道超车”计划支持下,他成为首批享受“训科医一体化”保障的运动员,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副主任孙远富透露:“我们为高亭宇组建了12人保障团队,包括运动生物力学专家、营养师、康复师甚至空气动力学工程师。”
这种全方位支撑在2021年显现成效,在荷兰海伦芬举行的世界杯分站赛中,高亭宇的起跑姿势经过3D运动捕捉系统优化,前100米耗时较之前缩短0.15秒——这在百分之一秒决定胜负的速滑赛场堪称革命性突破,国家体育科学研究所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主任王志强指出:“通过分析他6000次起跑数据,我们发现膝关节角度增加3度能提升蹬冰效率,这种微观调整离不开高速摄像机和压力传感系统的持续监测。”
2022年北京冬奥会男子500米决赛夜,高亭宇以34秒32打破奥运纪录的成绩夺冠,让国歌首次在速滑男子项目赛场奏响,赛后他特意感谢了国家速滑馆“冰丝带”的制冰团队:“这块冰的硬度与平整度让我的每次蹬冰都充满力量。”这看似随意的感言,实则折射出中国冰雪运动从器材研发到场地建设的整体跃升。
涅槃重生:从伤病阴霾到再攀高峰
奥运光环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,2023年夏季训练中,高亭宇的腰椎旧伤复发,医学报告显示其L4/L5椎间盘突出已达8毫米,在德国科隆体育医院治疗期间,他在日记中写道:“每次康复训练都像有千万根针扎进脊椎,但想到身后那么多人的付出,我必须站起来。”
这种“接续奋斗”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,曾服务过NBA球星的运动康复专家托马斯·沃尔夫表示:“高让我想起当年的乔丹,他们都有种从生理疼痛中萃取能量的能力。”而在国内,高亭宇的康复过程被制作成教学片,成为年轻运动员心理建设的示范案例。
2024赛季复出后,他展现出更成熟的技术风格,在新教练、荷兰名帅彼得·科德的调教下,其弯道技术得分率从82%提升至91%,本赛季世界杯总积分榜上,高亭宇在500米项目保持全胜,国际滑联官网称其为“速度滑冰进入33秒时代的引路人”。
薪火相传:新生代眼中的“高亭宇精神”

如今在高亭宇的家乡七台河,速滑学校报名人数较五年前增长三倍,13岁的李晓萌在冰场边告诉记者:“高叔叔让我们知道,中国男孩也能成为世界最快的冰上飞人。”这种示范效应正在持续扩散——根据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白皮书,2024年全国参与速度滑冰运动的青少年已突破50万人。
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在2025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:“高亭宇等优秀运动员展现的接续奋斗精神,是体育强国建设最宝贵的精神财富。”值得关注的是,在高亭宇训练基地的走廊里,贴着他亲笔写下的座右铭:“最快的速度不是滑行,而是每天进步0.01秒的坚持。”
未来可期:从赛场冠军到体育大使
随着2026年米兰-科尔蒂纳冬奥会临近,高亭宇的角色正在悄然转变,他近期发起“冰雪校园行”公益活动,已走进全国30所中小学分享运动心得,在清华大学演讲时他坦言:“挑战极限不只是为了奖牌,更是探索人类潜能的可能。”
这种格局的提升获得国际体坛认可,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洛桑总部会见高亭宇时表示:“你证明了卓越运动员能成为连接文化与时代的桥梁。”据悉,高亭宇已受邀加入国际滑联运动员委员会,将在更广阔平台贡献中国智慧。
回顾这段跨越十七年的冰上征程,高亭宇在阿拉木图夺冠后的感言或许是最好的注脚:“每个人都在问我如何保持巅峰,我的答案很简单——当你身后站着十四亿人的期待,当你穿着印有国旗的比赛服,突破极限就成了一种本能,这块金牌不属于我个人,它属于每个在凌晨扫冰的师傅、每个分析数据到深夜的科研人员、每个在屏幕前为我们呐喊的同胞。”

夜幕下的阿拉木图冰雪中心,新一轮降雪悄然覆盖了赛道上的冰痕,而远在数千公里外的北京,国家训练基地的灯光依然亮着——那里,新的挑战者正沿着先行者的足迹,继续书写关于梦想与奋斗的冰雪传奇。